新闻中心
九游app下载教程:新四军在通、如、海、启的烽火传奇与历史贡献
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的战斗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1940 年 10 月,新四军东进开辟苏中通如海启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我党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装。在陈毅、粟裕、陶勇等领导下,这支武装力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在这片土地上,新四军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斜桥伏击战,1942 年 6 月 3 日,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三阳镇东的斜桥附近设置伏击圈,成功歼灭了日伪军。此役击毙日本侵略军指挥官新野以下 26 人,活捉日本侵略军士兵 2 人,伪军死伤 70 多人,其余全部被俘,成为苏四分区歼灭日本人侵略军最多的战例。
在如东,新四军也进行了多次重要战斗。掘港保卫战的胜利,为如东和苏中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1 年 8 月,如东军民与日伪军开始了较长时间的正面交锋,首战告捷后又取得了双灰山战斗的胜利,首创苏中战场生俘日军记录。
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历史借鉴。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展现出的英勇无畏、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于担当,敢于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时,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汲取奋进力量,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段历史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抗争。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的战斗,不仅保卫了这片土地,也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红色记忆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不断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我们也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努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通、如、海、启地区临江濒海,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处于长江入海口北岸,连接着江南与苏北,是江海之门户。如东地处黄海之滨,与日本隔海远眺,历来为抗倭要塞。据史料记载,南通 “海绕东北,则通辽海诸夷;江绕西南,则通吴越川广;内有官河,则通齐鲁燕冀”,充分说明了其在交通和战略上的关键地位。
这片地区拥有上百公里的海岸线,是重要的海防区域。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抗击日军海上入侵的前沿阵地。其战略地位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为新四军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新四军能够在陆地上与日军进行游击战争的同时,开辟海上抗日战场。另一方面,它对日军形成了重要的战略牵制,阻止了日军进一步向苏北腹地推进。
在通、如、海、启地区,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日军占领了南通城及各主要城镇,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当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掠夺。军政机关退守农村小范围活动,部分势力与日军存在一定的勾结,同时又对新四军持敌对态度。
新四军东进后,积极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抵御日本侵略的主体力量。新四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要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战斗,又要应对顽固派的攻击。例如,新四军东进到掘港后,以徐承德为首的顽固分子,反动本性不改,时刻伺机。1940 年 12 月下旬,徐承德率部向掘港发起猛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然而,新四军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正确的战略战术,在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中逐渐站稳脚跟。他们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同时,新四军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通过组建海防团等方式,拓展了抗日战场,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2 年 5 月,日本鬼子占领海门东部重镇三阳镇,欲打通三阳通往启东的海启公路。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决定给予狠狠打击。经过多次侦察,摸清了敌伪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后,选定在三阳镇东 3 里多的斜桥附近设置伏击圈。
战斗前夕,当地地方党组织动员群众全力支援,迅速拆除了伏击圈里的大宅院。6 月 2 日,日军数十人分乘三辆卡车驶入三阳镇,并抓来民夫准备次日修路。七团获悉情报后立即投入紧张准备。夜半时分,团参谋长朱传宝率领一营指战员悄悄进入伏击阵地,二、三营也进入预定位置。
6 月 3 日上午,敌人在警备队长新野率领下,30 多个鬼子和 130 多个伪军,携带九二步兵炮一门,押着民夫沿公路走来。公路被民兵破坏多次,敌人走走停停,还让伪军帮忙修路。最前面的鬼子发现 “农民” 后去抓人,却一无所获。此时,田野里的 “农民” 都是化了妆的侦察员,负责引诱鬼子进入伏击圈。当鬼子进入我军火力有效射程,三连战士架在屋顶上的机枪突然开火,几个鬼子应声倒下。后面的鬼子被我军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吃了亏后不敢再向前,就卧倒射击。
新野见我军没有动静,误判不是主力,便指挥日伪军向三连阵地猛扑过来。当敌人全部进入包围圈后,我军重机枪率先开火,轻机枪紧接着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我军吹响冲锋号,一营在营长郭志伟指挥下,从三面包抄过来,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新野被我两战士用刺刀刺中身亡。
斜桥伏击战打响后,三阳镇据点敌人兵力空虚,只派少数人出来增援,被二营顶了回去。接着,二营协同一营消灭了守护九二步兵炮的鬼子。此役击毙日本侵略军指挥官新野以下 26 人,活捉日本侵略军士兵 2 人,伪军死伤 70 多人,其余全部被俘。日伪军武器弹药全被新四军缴获,其中九二步兵炮被送到通东六甲镇作为苏中战场的战利品公开展览。斜桥伏击战成为苏四分区歼灭日本人侵略军最多的战例,得到苏中军区表扬,七团也受到一师首长的传令嘉奖。它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大 “扫荡” 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海门人民抗日斗争的士气。
1940 年底,反动派掀起第二次高潮。在苏北各地的顽军蠢蠢欲动,摩擦件连续发生。新四军三纵队主力从掘港西进海安、兴化配合曹甸战役,掘港只剩下三纵队的五、六两个团,由张震东参谋长负责留守指挥。
龟缩在北新桥等地的游击第六纵队头目徐承德认为有机可乘,在 12 月 26 日纠合敌保安一、三两个旅的头目和实业保安团董万祥等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妄图一举消灭新四军三纵队留守在掘港的部队。12 月 27 日拂晓,徐承德率他的 6 纵 5000 多人,加上外围顽军逾万,向掘港发起猛攻。
战斗进行到第三天,陶勇接到陈毅电示,立即令 3 团驰援掘港。敌人得知我援军到来,纷纷溃退。为彻底歼灭徐部,陶勇亲率 3 团、5 团追击敌人,一直追到启东东南角江边,徐承德只带了几个亲信渡江逃命。
双灰山战斗也是新四军在如东的一次重要战斗。1941 年 12 月 7 日夜里,鬼子的中队长林辛七率领两个分队的日军和伪军一部一共 500 多个人,从掘港、马塘、岔河同时出动向丰利那一带进犯。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三旅旅长陶勇得到情报后,部署八团在双灰山附近设伏,布下 “口袋阵”。
半夜,丰东区游击队和四分区特务营一个班先行出动,在双灰山南边的管家庄桥与敌人接火。游击队占据凌河北岸,利用大雾和敌人隔河相峙,打了几个钟头的 “麻雀战”,一边打一边撤,诱敌深入。第二天早上,日伪军越过凌河,占领花市街,分散到群众家里抢劫。此时,师直属特务营在游击队配合下突然发起攻击,一边打一边向北撤退,诱敌到双灰山一带。傍晚,敌人非常疲劳,就地扎营构筑工事。我军特务营绕到花市街切断敌人退路,八团从东西两侧合击,完成对敌人的包围。
晚上下起大雨,八团冒雨发起猛烈攻击,敌人死伤过半。残敌败退到双灰山两座大庙作殊死顽抗。夜里 7 点钟,陶勇旅长下了总攻命令,战士们在火力掩护下奋力冲杀。狡猾的林辛七被击伤,落荒而逃。日军分队长羽田和上等兵松野觉躲在牛棚里被活捉,首创苏中战场生俘日军的记录。
此战击毙日军 30 余人,伪军团长以下 200 余人。俘日军 2 人,俘伪军 197 人,缴获重机枪 6 挺、轻机枪 25 挺、八二迫击炮 2 门、步枪 400 余支。我军伤亡 60 余人。这一仗是我军以极小的代价取得反 “扫荡” 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的斗志,在南通的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战后第三天,新四军一师在丰利镇都天庙举行祝捷大会,粟裕师长代陈毅军长宣读了嘉奖令。
陶勇将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1940 年 12 月,顽军第六纵队徐承德奉韩德勤密令,围攻三纵留守机关和地方党政首脑机关驻地掘港,保安一旅詹长佑部也对我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在这危急时刻,陶勇单骑闯敌营。他驾驶着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摩托车,绕过日伪驻守的重镇如皋城,直驰至江苏保安一旅驻地马塘镇。车至营门,哨兵惊问,他大喝一声:“我是陶勇!” 随后闯入保安一旅长詹长佑的住所,晓以大义,示以利害,成功稳住詹长佑,使徐承德势单力孤,最终被我军击溃。陶勇随即驱车奔赴掘港解围,集中主要兵力,一举击溃徐承德部队。此役不仅展现了陶勇将军的无畏勇气,也为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站稳脚跟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海匪一度成为困扰。陶勇对海匪做出详细的调查分析,区别对待。他首先歼灭了作恶多端的渔霸王明中部队,又设伏抓住精通海性的海匪头目孙二虎。孙二虎起初态度强硬,但陶勇喜其勇,亲自给他松绑,义正词严地指出为匪可耻,国难当头应把枪口对准日本鬼子。陶勇还留孙二虎吃饭,发还武器,当场释放。孙二虎被陶勇的侠肝义胆所感动,愿听候收编,并交出 50 支枪和所有船只。为消除孙二虎的疑虑,陶勇征得苏中区党委同意,收孙二虎为徒。后来孙二虎受不了新四军严格纪律约束,在陶勇去华中党校学习时当了伪军大队长。但陶勇并未放弃,1942 年 12 月,他分析孙二虎的情况后,再次实施收编。通过多方面工作,孙二虎最终率部起义,被任命为海防二团团长,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陶勇的努力下,我军一共收编沿海海盗 800 多人,枪械 400 余支,海船 200 多条,并以原苏中海防团为骨干,成立了苏中军区海防纵队,陶勇亲任司令。
王澄在通、如、海、启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他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每到一处,注意跟知识青年建立友谊,灌输抗日思想,充分的发挥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作用。1938 年春,日军占领海门,王澄怀着抗日报国的决心,毅然加入由进步青年瞿犊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任副中队长。1939 年初,大队长瞿犊和政训员王进被阴谋杀害,王澄和姚力率两个中队投奔驻海启地区的江苏省常备第八团。在地下党的支持下,王澄积极与新四军接触,学习新四军的军容风纪、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等。1939 年,王澄加入中国,此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和实践同志的建军理论,使部队在复杂环境里保持良好军容风纪。
1940 年,王澄率部参加黄桥决战后,部队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第五团,随三纵挺进通如海启地区。在战斗中,王澄不仅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还是优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不管部队打了胜仗还是败仗,他都认真总结经验,鼓舞战士斗志,以利再战。每次战斗前夕,他总是详尽地交代作战任务和作战方案,沉着、冷静、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体指战员的敬佩。在启东县无畏乡一带开展工作时,王澄为受大地主祝岐烈重租盘剥的佃农撑腰,帮助贫苦农民告倒大地主,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推动了减租减息、参军扩军和根据地建设。1942 年春,王澄去苏中党校学习。1943 年初学习结束后,任东南警卫团团长。面对日伪策划的 “清乡”,王澄与县委书记洪泽等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动群众和加强地方武装建设上,建立了县团、区队、乡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在敌人 “清乡” 圈内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1944 年 12 月 25 日晨,由于部队电台被日军侦悉,东南警卫团在聚星镇东北巴掌镇附近被日军重重包围,王澄和鲍志椿在村外察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时,被埋伏在附近建筑物上的日军发现,二人同时中弹牺牲。
南通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需民用工业大本营在如皋(东)苴镇一带。1940 年 10 月,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地区后,这里先后办起了一批军需民用工厂。
榴弹厂开始时翻造子弹,打制刺刀,而后制造手榴弹、信号弹、地雷等。工厂在面临生铁短缺时,群众自动拿出脚踏轧花车、旧锅子、旧农具供浇铸。炸药不足时,依靠从海滩水雷中拆卸雷管获取炸药,军工部门还对及时报告者制定奖励办法。技术力量方面,先动员当地木匠、铜匠等工人参加工作,后又通过地下工作者从上海等地动员熟练机械工人做骨干,与当地工人相互配合。
被服厂主要生产各种军服及生活用品。军服按干部级别制作,冬季服装手工制作,赶制冬服时请妇女帮忙。工厂缝纫机和原料布匹委托苴镇商人到敌占区采购,染布工场的印染师傅带领工人日夜加工。周汝成因染布工作突出多次立功。四分区在东台召开的群英会上,被服厂陈顺元等工人被评为劳动英雄。
鞋厂生产按干部级别分发的鞋子,生产的基本工艺单一但费工较大。鞋底一针针扎起,配好后请妇女群众义务加工。
利生实业社由四专署主办,1945 年秋季前生产专供军需的毛巾,秋季后接收新民肥皂厂,继续生产肥皂和毛巾,产品除满足机关干部需要外,还能对群众供应一些。
掘港也曾办过根据地的公营工厂。1941 年,苏中四地委在掘港成立了第四行政区印务局,主要是做党的报刊、内部文件及著作单行本的印刷,并印制宣传材料等彩色印刷品。后命名为南通韬奋印刷厂,在险恶环境中坚持出版报纸,还印制中小学教材和邮票。
在启海的公营工业主要是两个服装厂,海启人民抗日自卫总队供给处被服厂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服装厂。
这些公营工业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生产的武器弹药、军服、鞋子、毛巾、肥皂等满足了部队和根据地人民的部分需求。
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的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方面,公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原材料的生产和采购,如工厂原料主要产自本地,也有部分从外地采购。委托商人到敌占区采购工具、设备和布匹,促进了贸易流通。同时,利生实业社利用当地出产的牛羊油及植物油生产肥皂和毛巾,推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新四军的活动带动了群众参与抗日。公营工厂的建设和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群众提供厂房、生活用房和原材料保管,妇女帮忙缝制军服、加工鞋子等,增强了群众的抗日意识和凝聚力。减租减息运动改善了贫苦农民生活,团结了一切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还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挥群众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战前宣传群众,争取群众支持抗战;战时动员群众参战支前,承担战场和后方勤务,协同作战,参与巩固根据地的斗争;战后稳定民心,恢复生活,做好接管工作,开展群众工作。
总之,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的活动,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也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的战斗,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地处战略要地,新四军的顽强抵抗有效牵制了日军的兵力,阻止了日军进一步向苏北腹地推进。例如斜桥伏击战、掘港保卫战以及双灰山战斗等一系列战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及周边地区抗日军民的士气。据史料记载,斜桥伏击战成为苏四分区歼灭日本人侵略军最多的战例,得到苏中军区表扬,七团也受到一师首长的传令嘉奖。掘港保卫战的胜利,为如东和苏中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新四军在该地区站稳了脚跟,逐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范围。
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海上抗日战场,为抗战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这里的战斗不仅迟滞了日军对苏皖和鲁南解放区的进攻,有力配合了山东和晋冀鲁豫两军的作战,而且为我军实行内线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段历史对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了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坐落在盐城市建军东路上的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新四军全史的纪念馆。习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切关怀、殷殷嘱托,为新四军纪念馆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在通、如、海、启地区,也有众多的红色遗迹和历史故事,如江北特委纪念碑,它历经三次迁建,始终在向人们诉说着特委的历史功绩,现在这里是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市党史党性教育基地、通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们都会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还有如东县作为中央最早认定的一类中国革命老区县之一,留下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红色资源。
这段历史对后人的教育价值不可估量。它让后人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抗争,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于担当,敢于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它也提醒后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汲取奋进力量,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对新四军在通、如、海、启地区烽火传奇的研究过程中,确实存在资料收集不全面的风险。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可能在岁月的流逝中遗失或损毁。例如,一些基层战斗的详细记录、普通战士的个人经历以及当地群众的口述历史等,可能因为当时记录条件的限制或后来保管不善而未能完整保存下来。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通、如、海、启地区发生了数百次大小战斗,然而目前我们所能掌握的详细战斗记录可能仅占其中的一部分。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可能有很多英勇的战斗事迹和无名英雄的贡献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比如一些小规模的游击战、情报传递工作以及后勤保障方面的努力,这些都是新四军在该地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对其了解可能十分有限。
此外,对于一些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细节,也可能因为资料收集不全面而不够清晰。例如,某些公营工厂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由于缺乏详细的记载,我们没办法全方面了解当时的真实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完整认识,也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