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更多新闻

  CABIN1衍生肽CB15靶向抑制MEF2D融合蛋白治疗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

  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是儿童癌症中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其中MEF2D基因与多种伙伴基因(如HNRNPUL1、BCL9等)形成的融合蛋白,通过维持前B细胞受体(pre-BCR)致癌干性和阻断分化,导致患者预后极差。目前针对这类融合蛋白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仍属空白。韩国首尔国立大学Hong-Duk Youn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研究,揭示了钙调神经磷酸酶结合蛋白1(CABIN1)衍生肽CB15的靶向治疗潜力。研究团队首先通过MEF2-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筛选出CABIN1的最小功能片段CB15(氨基酸2156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空间转录组技术(Spatially Resolved Transcriptomics, SRT)正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揭示组织微环境中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征。然而,这项革命性技术面临两大瓶颈:动辄上万美元的单样本检测成本,以及传统spot-based平台(如10x Visium)有限的单细胞分辨率。与此同时,医院病理科每天产生海量的H&E染色切片——这些常规检查虽蕴含丰富空间信息,却难以直接转化为分子层面的认知。如何架起组织形态学与空间组学之间的桥梁,成为计算病理学亟待突破的科学难题。《Nature Methods》最新发表的GHIST框架给出了创新解决方案。这项由Xia

  炎症反应是多种重大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其中由气孔素D(Gasdermin D, 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pyroptosis)近年来非常关注。当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激活时,GSDMD被切割释放N端结构域(GSDMD-NT),在细胞膜上形成纳米级孔道,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和细胞死亡。虽然靶向GSDMD孔道是治疗炎症的理想策略,但传统方法难以稳定获取孔道蛋白结构,且小分子抑制剂因孔径限制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难题,陆军军医大学王淦团队联合多个研究中心,利用深度学习模型Transformer开发了新型多肽SK56。研究通过虚拟筛选和实验验证,证明SK56能特异性结合GSDMD-NT孔道,

  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蛋白质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解析犹如破解生命活动的分子密码。传统实验手段如交联质谱(Crosslinking-MS)、共价标记(Covalent labeling)虽能提供结构线索,但数据往往呈现碎片化特征。GRASP模型的横空出世,巧妙融合了化学位移扰动(Chemical Shift Perturbation)和深度突变扫描(Deep Mutational Scanning, DMS)等多元实验约束,像高精度拼图般重构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特别在抗原-抗体这对分子锁钥的预测中,当引入DMS或共价标记数据时,其表现甚至碾压结构预测巨头AlphaFold3。更

  Abstract研究背景凸显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使HIV感染者(PWH)住院病因从艾滋病相关事件转向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NADs)。中国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区域,其PWH共病特征数据长期缺失。这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空白。Methods研究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3-2024年593例HIV住院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人口统计学、免疫参数(CD4+、CD8+计数)、ART治疗史等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DMs危险因素。Results共病谱系呈现三大特征:1.流行病学转变:NADs占比最高(4

  手性金纳米颗粒(L/D-AuNPs)通过免疫代谢重编程与代谢交互协同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

  亮点• 设计具有风车状三维手性的金纳米颗粒(L/D-AuNPs)精准匹配细胞骨架立体化学特征• L-AuNPs通过机械转导上调vimentin表达,增强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达2.3倍• 单细胞转录组揭示NAM代谢重编程驱动巨噬细胞向M2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 外源烟酰胺与L-AuNPs联用产生协同效应,伤口愈合速度提升42%手性螺旋AuNP掺杂水凝胶的表征利用手性微环境的立体化学引导特性,本研究将手性螺旋AuNPs整合至水凝胶系统,构建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交联网络。圆二色谱(CD)显示L-AuNPs在520 nm处呈现显著正Cotton效应,而D-AuNPs表现出镜像对称信号。透射电镜(TEM)证

  高强度-延展性Fe/Zn复合材料的可降解骨固定应用:兼具大面积电偶腐蚀、抗菌、促血管生成及骨整合功能

  Highlight作为一种典型的3D网络增韧复合材料,热挤压(HE)Fe/Zn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直接受Fe泡沫影响。Zn-Fe相图显示Fe在Zn中的固溶度近乎为零,因此Fe难以溶解到α-Zn固溶体中。当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硬度和强度差异显著时,热机械耦合作用会导致界面处发生局部变形和再结晶。Discussion本研究通过Fe泡沫增强Zn基体的策略,结合热挤压工艺,开发出力学性能(σuts ~316.3 MPa,σtys ~269.0 MPa)、降解速率(电化学腐蚀率2466 μm/a)与生物功能(抗菌、促血管生成)均衡的可降解骨固定材料。其独特优势包括:1.界面工程:Fe/Zn界面

  miRNA-195-5p通过靶向Wnt信号网络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与干性的机制研究

  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癌症干细胞(CSCs)介导的肿瘤异质性和治疗抵抗。这类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休眠特性,其标志物SOX2、OCT4、CD44等的动态表达使单一靶向治疗收效甚微。更棘手的是,Wnt/β-catenin等关键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不仅维持CSCs干性,还通过β-catenin核转位促进肿瘤增殖转移。尽管已有Wnt抑制剂进入临床前研究,但尚无药物获批临床应用,亟需寻找能同时调控多靶点的治疗分子。在这项发表于《Non-coding RNA Research》的研究中,Sanjeev Kumar和Neeru Saini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具有多靶点

  癌症转移是导致90%肿瘤相关死亡的根本原因,其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是驱动恶性细胞扩散的核心机制。然而,传统模型因缺乏人类基质成分而难以再现间质特征,且现有体外系统多依赖人工配制的基质成分或外源生长因子刺激,无法真实模拟体内微环境。这种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对转移早期事件的认知,亟需建立更接近生理状态的实验体系。韩国科学技术院Jung Kyoon Choi团队创新性地将结直肠癌类器官的培养基质从基底膜提取物(BME)转换为患者来源的细胞外基质(pdECM),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同时分析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揭示了pdECM自发诱导EMT的分子机制。研究之后发现,pdECM培养的类器官(pdEC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放疗在降低局部复发和改善预后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部分患者出现的放射抵抗明显影响疗效,亟需深入理解其分子机制。近年来,非编码RNA(ncRNA)作为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在介导乳腺癌放射抵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1.1 放射抵抗的分子机制1.1.1 电离辐射(IR)的直接与间接杀伤机制IR通过直接诱导DNA双链断裂(DSBs)和间接产生活性氧(ROS)杀伤肿瘤细胞。其中,DSBs是最致命的损伤类型,而ROS通过氧化应激加剧DNA损伤。1.1.2 细胞周期调控肿瘤细胞通过激活G2/M检查点(如CHK1/Wee1)延缓周期进程,为DNA修复争取时间。miR-15

  7-酮基脱氧胆酸通过TGR5-IP3R通路诱导内质网钙释放促进结肠黏膜修复的机制研究

  2.1 UC患者与结肠炎小鼠中7-KDCA的代谢特征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7-KDCA、脱氧胆酸(DCA)和石胆酸(LCA)水平明显降低,其中7-KDCA的减少与疾病活动指数(CRP/ProCT升高、白蛋白降低)呈强相关性。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现象:急性期(第6天)结肠和血清中7-KDCA降至最低,恢复期(第9天)回升,动态变化与病理损伤所致程度同步。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结肠组织中7-KDCA浓度远超血清,提示其局部合成障碍可能是UC病理特征。2.2 7-KDCA的黏膜修复优势在DSS诱导的结肠炎恢复期,口服7-KDCA(50 mg·kg-1)显著改善体重

  摘要数据可视化是解析复杂生物数据集的关键工具。随着组学数据规模和复杂度的增长,研究者亟需兼具灵活性和扩展性的可视化方案。ggalign作为R语言工具包,通过整合性框架弥补了现有工具的不足,其模块化布局支持环形、堆叠和象限配置,并能表征一对多、多对一等复杂关系。案例研究显示其在基因组学和微生物组领域的应用潜力。1 引言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多维数据(如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对可视化提出严峻挑战。现有工具如ComplexHeatmap和ggtree受限于特定领域,而aplot等框架仅支持简单的一对一映射。ggalign创新性地扩展了图形语法,通过统一抽象实现跨复杂关系的图形对齐,其语法设计与t

  巨噬细胞:溃疡性结肠炎的双刃剑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IBD),其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选择有限。巨噬细胞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过程,在UC病理生理中扮演核心角色。近年研究之后发现,巨噬细胞功能失调是UC发病的关键机制,其表型可塑性受代谢重编程、表观遗传修饰等多维度调控。巨噬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巨噬细胞具有非常明显的表型可塑性,可在微环境信号刺激下分化为经典激活(M1)和替代激活(M2)两种主要亚型。M1型通过分泌TNF-α、IL-6等促炎因子加剧肠黏膜损伤,而M2型通过产生Arg1和IL-10促进组织修复。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结肠巨噬细胞与腹膜巨噬细胞在分布和功能上存在非常明显差异,例如腹

  细胞毒性CD4+ T滤泡辅助细胞(TFH)在淋巴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引言细胞毒性CD4+ T细胞在慢性炎症和肿瘤免疫中扮演双重角色。近期研究之后发现,一类表达CXCR5和PD-1的T滤泡辅助细胞(TFH)亚群具有独特的细胞毒性表型,被命名为杀手TFH(TFK)。这类细胞在滤泡性淋巴瘤(FL)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分布与功能尚不明确。材料与方法研究团队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了13例FL和9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结样本,并与非恶性扁桃体组织对比。采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解析TFK细胞的转录组特征,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定位其在淋巴滤泡中的分布。体外实验中,使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刺激细胞,评估其脱颗粒能力,并通过共培养实验验证其对淋

  基于乳腺X线深度学习特征与SHAP值整合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保乳术后5年复发风险

  背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占新发乳腺癌的20%-25%,保乳手术(BCS)后仍有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IBC)的风险。传统预测方法主要依赖临床病理因素,忽视了乳腺X线影像的潜在价值。本研究旨在开发整合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指标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利用SHAP值解释关键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2020年140例DCIS患者数据,随访至2025年。采用pyradiomics提取术前数字化乳腺X线特征,经资深放射科医师审核。通过10折交叉验证的LASSO回归筛选特征,数据集按10:4分为训练集(n=100)和验证集(n=40)。比较16种机器学习算法性能,使用ROC曲

  2型糖尿病元炎症机制:异常CD4+T细胞与促炎细胞因子网络的因果关联及临床意义

  Introduction2型糖尿病(T2DM)已被重新定义为兼具代谢异常和免疫紊乱的全身性疾病。持续高血糖状态与慢性低度炎症(meta-inflammation)紧密关联,这种炎症状态会引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尽管已知先天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去参加了,但驱动长期炎症的特定细胞来源和介质仍不明确。尤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炎症程度缺乏直接相关性,这提示当前以血糖控制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可能忽视了免疫稳态的关键作用。Materials and methods研究纳入100名T2DM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采集临床数据包括HbA1c、血脂谱和C

  重组胶原-没食子酸接枝壳聚糖复合水凝胶的抗菌与抗氧化特性及其在慢性伤口敷料中的应用研究

  慢性伤口治疗的创新材料:抗菌抗氧化复合水凝胶1 引言皮肤作为机体抵御外界环境的第一道屏障,在糖尿病、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等病理状态下常出现愈合障碍。传统抗生素治疗易导致细菌耐药性,而基于天然提取物的水凝胶递送系统展现出独特优势。重组人胶原肽(RHC)具有低免疫原性,但机械性能不足;壳聚糖(CS)虽有抗菌性却缺乏功能修饰。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甲基丙烯酰胺修饰的RHC(RHCMA)与没食子酸接枝CS(CSGA)复合,通过405nm紫外光引发交联,构建多功能伤口敷料。2 材料与方法采用Na2CO3-NaHCO3缓冲体系合成RHCMA,EDC/NHS介导CS与GA偶联获得取代度30%的CSGA。通过核磁共振检

  单核/巨噬细胞高表达FCGR3A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空间转录组学特征与机制研究

  引言肾移植排斥大致上可以分为抗体介导排斥(AMR)和T细胞介导排斥(TCMR),传统观点认为前者由B细胞抗体驱动,后者依赖T淋巴细胞。近年研究之后发现先天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在排斥中起关键作用,但具体亚群机制尚不明确。空间转录组学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分子检测(如MMDX、B-HOT)的局限,能在保留空间信息的前提下解析FFPE穿刺活检样本的转录特征。材料与方法研究选取8例肾移植穿刺活检样本(非排斥、活动性AMR、急性TCMR、慢性活动性AMR),基于10x Genomics Visium平台做空间转录组分析。通过Loupe Browser和BioTuring Lens平台做聚类(L

  捷克国家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登记系统首次报告(2012-2025):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诊疗现状

  引言先天性免疫系统缺陷(IEIs)是一组以感染易感性增高为特征的疾病,伴随自身免疫、炎症、过敏和恶性并发症。捷克国家登记系统(CzNR)自2012年建立以来,首次系统分析了1981-2025年的患者数据,填补了中欧地区IEIs流行病学研究的空白。材料与方法登记系统采用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分类标准,通过CLADE-IS电子平台收集14个地区18个医疗中心的数据。数据验证遵循ISO 27001信息安全标准,涵盖人口学特征、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等核心指标。结果流行病学特征144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均衡(48.3% vs 51.7%),诊断中位年龄21岁。抗体缺陷组占比最高(54.6%),其中普

  桥本甲状腺炎中CD4+CD25-与CD4+CD25+T细胞N-糖基化谱的差异性研究及其免疫调控意义

  1 引言桥本甲状腺炎(HT)作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产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研究聚焦T辅助细胞(Th)表面高度糖基化的CD4+受体,通过对比CD25+(活化标记)与CD25-亚群的N-糖基化差异,探索HT进展中糖链重塑规律。2 材料与方法研究纳入三组:HT1(抗体阳性但甲状腺功能正常)、HT2(L-甲状腺素治疗的甲减患者)及健康对照(CTR)。采用MALDI-Tof质谱分析PNGase F释放的N-聚糖,RT-qPCR检测糖基转移酶(如MGAT5、FUT8)及甘露糖苷酶(MAN1A1/2)表达。3 结果3.1 CD4+CD25-细胞糖基化特征HT1组

上一篇: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