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女艺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碳循环减肥法”迅速走红,很多人都要组群跟着减,但这样快速减肥,伤身体,太易反弹,可别学。
什么是“碳循环减肥法”?这样的解决方法为什么减得这么快,是否伤身?以及长远来看,这种减肥方法是否有优势?如何科学减重?
专家表示,“碳循环减肥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调整每天摄入的碳水量,设定“高碳水日”和“低碳水日”,并循环进行。
这是该艺人的碳循环食谱,大致计算每天能量的线千卡(甜玉米),4天能量加起来是1416千卡。
如果不运动,还要饥饿感不明显地减肥,专业上推荐女性每天摄入1400千卡能量,这就是说她4天才摄入了咱们正常减肥1天的能量,这么狠狠地饿当然瘦得快。
另外这妥妥的低碳就是会让人瘦得快,因为:低碳时我们的身体会先动用肝糖原供能,糖原供能释放出的水会排出体外,这会掉体重。
碳水摄入少了,还会降低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本来是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它的水平降低了,反过来就会促进脂肪分解,于是体重又掉了。
此外,严格控碳时,身体会分解脂肪供能,少了碳水化合物的帮忙,脂肪分解就会产生酮体,酮体一方面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另一方面它又会携带着一些能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这又会降体重。
再有,严格控碳身体也不完全是由酮体供能,体内的甘油和蛋白质也会转化成部分葡萄糖去供能。如果摄入的蛋白不够用(第1天和第2天摄入的蛋白分别是45克、34.8克,都未达到女性需要的55克,第3天和第4天蛋白更是极低),身体就会动用肌肉的蛋白,于是肌肉就流失了,这又降了体重。
低碳饮食虽然短期瘦得快,可是长久来看,它跟其他减肥方法比,减肥效果基本上没差异,可怕的是,严控碳水,还容易暴食碳水。
2015年,某公司进行过一次实验性质的项目。他们想做健康管理,就请了美国的一个实践低碳饮食的博士,然后拿6个高管做实验,看看他们能不能通过低碳饮食瘦下来。
在饮食和运动指导下,三个月后大家瘦了12斤到18斤不等。但是他们都特别想吃面包、米饭、面条、糕点这些高碳水的食物,于是这一个项目也就不了了之,所以为了回头不暴食碳水,也不建议严控碳水减肥。
另外,严控碳水到生酮的程度,短期内也有一定可能会引起疲劳、头痛、恶心、便秘、脱水,还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这样一些问题,长期也有一定可能会使骨密度降低,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左小霞指出,虽然“碳循环减肥法”可能对部分人有效,但它并不是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减肥方法。这种方法应该要依据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生活小习惯和运动强度来调整,盲目跟风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或患有贫血、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不宜尝试。
专家建议,科学减肥应该基于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的原则,注重营养的全面性和身体活动的重要性。
建立一个合理的低能量饮食计划,每天减少300-500千卡的能量摄入。同时,注意保持营养均衡,确保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都能得到满足
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注意摄入适量的脂肪、优质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同时,确保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虾、瘦肉和豆制品。
多吃绿叶菜、低糖水果、全谷物,豆类和薯类,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增加饱腹感,帮助控制食欲。建议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350克低糖水果。
合理安排三餐(也可以在控制碳水总量的前提下少食多餐),避免晚餐过量。早中晚餐的热量比例可根据30%、40%、30%来分配,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完成。
结合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每周至少进行4-5次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运动能大大的提升新陈代谢率,帮助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暴食或节食都容易引发“隐性饥饿”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进而影响新陈代谢,所以要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要想杂粮饭口感不糙,杂粮的配比里可以多一些燕麦米、青稞米,它们富含的β-葡聚糖,可以吸水膨胀,口感就是滑溜感的。
也可以配料里多一些杂豆比如红小豆、鹰嘴豆、白芸豆,它们焖出的饭口感绵软。还可以买配好的杂粮包,就是一包里有多种杂粮,省得每种杂粮都买再配了。
它是全谷物烘焙压制的,买的时候要看配料,选没有额外加糖的。可以用牛奶泡着吃,或者蘸酸奶吃。
甜玉米或糯玉米都行的,一根350克的甜玉米能量约是230千卡,可当作减肥女性一顿的主食;一根净含量是200克的糯玉米,能量大概是338千卡-370千卡,减肥女性作为一顿主食,就吃多半根。
选压片更完整的,相对升血糖慢一些,减肥女性作为一顿主食,建议吃50克-60克,然后搭配上1个西红柿或黄瓜,再来一包牛奶和1个鸡蛋,就是营养非常完美的早餐了。
燕麦麸是燕麦的皮和糊粉层部分,跟燕麦片比,含有更多的 β-葡聚糖;β-葡聚糖可以吸水膨胀,所以吃燕麦麸饱腹感更强,另外跟燕麦皮比,它的维生素 B1、B2 含量也更丰富,减肥女性将其完全作为一顿主食,也是建议吃 50~60 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