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北京结束了兔年的首轮降温,中午的气温上升到了9℃,阳光和煦。刚刚正式复工的杨牧利用午休时间出去快走了30分钟,虽然没有出汗,但是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智能手表记录她消耗了139千卡的热量,步行距离为2.2公里,平均心率为121次/分。为此,杨牧赢得了运动软件的“2023年春节挑战”奖章,奖章是一只喜庆的红色兔子头像。杨牧为此专门发了条朋友圈,配文“开工大吉!”
杨牧是80后,本应是身强体健之年。然而,2022年10月的体检报告数据显示,她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偏高(3.47mmol/L)。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根据《指南》里提到的血脂异常的临床分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在3.4mmol/L和4.1mmol/L之间,处于“边缘升高”阶段。该指标的“理想水平”应该小于2.6mmol/L,“合适水平”应该小于3.4mmol/L。
参加工作6年来,杨牧第一次在体检时发现了血脂异常。杨牧分析,可能和居家办公、运动量大幅度减少有关。但由于指标并没有超出很多,杨牧在饮食上注意了几天后,就把这事抛诸脑后了。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杨牧和众多年轻人一样,生活方式上变得更放纵了一些:吃的热量更高、活动量更少、熬夜也更多。假期结束后,杨牧打算给自己新的一年做点小规划,她忽然想起了体检报告里的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和高脂血症有何联系?实际上,血脂异常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临床诊断中,常以高脂血症来描述血脂异常。国家卫健委在解读《指南》时指出,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异常,人体血清中一种或多种脂质的水平超过了正常范围,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
近30年来,我国高脂血症患病率显著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总体患病率高达35.6%。高脂血症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患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杨牧生活在北京,根据《指南》建议,她应该多食新鲜蔬果、鱼虾类、奶类、豆类,控制油、盐摄入量,减少腌制蔬菜的摄入;同时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化痰的食药物质,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莱菔子、山楂、桃仁、沙棘等。
因为北京位于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指南》指出,此地区高脂血症人群中医体质主要涉及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
《指南》制定的依据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有关要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要鼓励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居民食养指南,引导养成符合我国不一样的地区饮食特点的食养习惯,开展针对慢性病人群的食养指导,提升居民食养素养。
国家卫健委发布《指南》的意义在于,充分的发挥现代营养学、传统食养的中西医各方优势,将食药物质、新食品原料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高脂血症,并针对不一样证型人群编制食养食谱示例,提出食养指导,提升膳食指导个性化和可操作性。
《指南》里写道,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为标,正虚为本。
中医关于高脂血症的常见辨证分型包括:痰浊内阻型、痰瘀互结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盛型。《指南》里列举了每种分型的临床表现,例如,痰浊内阻型的临床表现为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闷气短,大便黏或不成形,舌体胖大,舌苔粘腻,脉滑。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常常有虚有实,虚实相兼。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质。中医食养总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即虚者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方,实者选用具有祛邪作用的食药物质与食养方。
《指南》为6种分型各推荐了3天的食谱示例。以痰浊内阻型的高脂血症为例,《指南》推荐了具有祛湿、化痰、理气作用的茶饮,以及和证型相适应的食养方。第一天的早餐为全麦面包(全麦面粉30g,高筋面粉60g)、煮鸡蛋(鸡蛋50g)、脱脂牛奶(300ml)、凉拌海带丝(海带丝50g),上午的茶饮为山楂菊花决明子茶(山楂9g,菊花6g,炒决明子9g),除此以外还有午餐、水果加餐、晚餐等推荐方案。
除了地域、临床分型以外,《指南》还为春夏秋冬四季提供了不同的“去脂”方案。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值天寒地冻,万物收藏。因此“冬月食养重在散寒邪,补肾阳,可适当食用羊肉等性质偏温的食物,以及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枸杞子、黄精、山茱萸等。冬天应忌食生冷之物,以防阳伤而生寒。”
《指南》指出,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上的非药物调养方法,强调根据体质、病因、证候给予不同食养方案,在调和气血、平衡人体营养、辅助预防疾病上效果显著。
杨牧的80后同事李彦,也是位高脂血症患者。李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高时达到了7mmol/L。经医生诊断,李彦的高脂血症原因是身体里缺了一种酶,而非生活方式导致,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却能改善她的高脂血症。
《指南》建议,高脂血症人群,除部分不宜进行运动人群外,无论是不是肥胖,都应每周5~7次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每次3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运动,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等,每天锻炼至少消耗200千卡。运动强度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运动后第二天精力充沛、无不适感为宜。
但运动量没达到这个标准似乎也有益处。李彦曾在一个夏天每周跑步1~2次,每次40分钟,天气转冷之后,她改为在家里跳操,每天跳操30分钟,坚持了两个月左右。在这期间,李彦还坚持自己做饭,减少了吃外卖的次数。那一年,李彦再体检的时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了5mmol/L。后来,李彦的工作发生了变动,运动无法继续坚持。
5mmol/L依然是个比较危险的值,李彦现在靠规律吃药保持血脂正常。不过,新的一年,李彦还是给自己定了要规律运动的目标,“因为运动会全方位地改善身心状态”。
《指南》提出,体重正常的人群,保持能量摄入和消耗平衡,预防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人群,通过改善膳食结构和增加运动,实现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使体重减少10%以上。
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目前膳食相关慢性病科学研究文献证据,在专家组共同讨论、建立共识的基础上,《指南》对高脂血症人群的日常食养提出8条原则和建议。包括:一、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二、调控脂肪,少油烹饪;三、食物多样,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充足;四、少盐控糖,戒烟限酒;五、因人制宜,辨证施膳;六、因时制宜,分季调理;七、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八、会看慧选,科学食养,适量食用食药物质。
《指南》主要面向成人高脂血症人群以及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使用,为高脂血症的辅助预防和改善提供食养指导。鼓励成人高脂血症人群参考《指南》推荐内容合理搭配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上的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真实的情况,参考《指南》内容指导辅助预防和改善高脂血症。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不适用于病情复杂、合并多种疾病的情况,相关患者请在医师和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饮食方式。本《指南》为成人高脂血症人群的食养指导,无法替代药物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