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情况下测得的血糖水平,能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代表总体血糖状态,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近日,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英国《BMC·公共卫生》杂志的最新研究显示,空腹血糖水平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风险均显著相关。
新研究纳入河南省新正市5万余人,平均岁数67岁,他们在2010~2019进行过4次以上体检。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在研究及随访过程中,收集了他们的身高、体重、空腹血糖等指标。随访期间,共有6557人死亡,其中3379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将数据分析后发现,空腹血糖与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之间都存在U型关系,当其分别达到5.29毫摩尔/升和5.23毫摩尔/升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最低。研究人员还根据参与者的空腹血糖变动情况,将他们分为低水平组(平均空腹血糖为5.12毫摩尔/升)和高水平组(平均空腹血糖为6.74毫摩尔/升)。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3%和25%;高水平组中超过75%的参与者处于空腹血糖受损状态,即“糖尿病前期”,低水平组中只有约20%的参与者处于该状态。
研究人员认为,空腹血糖高为何会增加死亡风险,与以下几点因素相关:首先,糖代谢异常会破坏正常的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其次,糖代谢异常可能会增加微血管并发症、癌症、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第三,血糖升高可能会引起梗死范围扩大,增加全因死亡风险。研究人员表示,长期将空腹血糖维持在5.23毫摩尔/升左右,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风险最低。
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田慧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空腹血糖超过7毫摩尔/升,我国空腹血糖正常值是≤6.2毫摩尔/升;多国研究提示,空腹血糖大于5.6毫摩尔/升即存在糖调节受损。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好控制在6~6.5毫摩尔/升。要想达到上述研究的推荐值(5.23毫摩尔/升),必须在血糖刚出现异常的时候就来控制,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包括尽早保护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果等到已经确诊糖尿病,即使吃了降糖药也很难降到这么低。
1.总体血糖控制不良,糖化血红蛋白对应处于高水平,要严格实施糖尿病全面管理;
2.与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缺氧导致内源性血糖升高)有关的空腹血糖升高,重点要关注减轻体重;
4.如果晨练后空腹血糖升高,可能与活动和交感神经兴奋度增高有关,故不建议糖尿病患者晨练,鼓励餐后适度运动改善餐后血糖;
5.对于查体发现空腹血糖高于5.6毫摩尔/升者,如果伴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等,应该尽早开始改变生活方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开始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必要时到医院进一步评估糖代谢水平。
田慧建议,糖友在寻找血糖波动原因的过程中要勤测血糖,能够正常的使用动态血糖仪,或测饭前、饭后、睡前7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待明确影响因素后,前往内分泌科做进一步的检测和调整,高危人群半年随诊一次,血糖控制不佳人群应2~3个月复查一次。需注意,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防治都是长期工程,尤其是随年纪增长及合并症的积累,更需要人们不断进行动态监测,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遵医嘱治疗,达到延长健康寿命的目的。▲